公司名称:南京尚璞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人:高女士
手机:13851583215
邮箱:m15951960256_4@163.com
网址: www.zgxzjk.com

详细信息
微循环基础知识
发表时间:2014-8-1   阅读次数:9239   [返回列表]

微循环基础知识
什么是微循环?
 有机体的生命过程是物质、信息和能量三者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具体表现为生物个体内各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所以实际上,微循环就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物质、淋巴液、组织液、能量传递的血液 、信息的流动。
微循环的作用
 微循环直接给细胞供血、供氧、供能量及有关的营养物质,同时还排出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是人体的内环境,是生命的最基本的保证。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包括心脏在内)都必须要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病变。  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相适应,使人体内部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若微循环不通畅,就好像一块秧田的水渠堵塞,禾苗得不到水分就会枯死一样,人体脏器也会因新陈代谢不正常而出现疾病和衰老等。例如当肝微循环障碍时会出现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当肾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腰痛、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当皮肤微循环发生障碍时会出现瘀斑、老年斑以及手足麻木、身体上有蚁走感、全身不适等异常感觉;全身微循环出现衰退时也就是人体衰老的开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调节活动:微循环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活动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量。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支配微动脉、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平滑肌,并以微动脉为主。当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变小。由于交感神经对微动脉的收缩作用大于微静脉,使微循环中的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反之,为循环中血流量增多,血压上升。
体液调节:有缩血管物质,如儿茶酚胺等;舒血管药物,如乳酸等。在微循环的血管中,微动脉和微静脉既受交感神经支配,又受体液因素的影响;而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则主要受体液因素的影响。
循环通路: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作用: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通路。作用:促进血液迅速回流。此通路骨骼肌中多见。
动、静脉短路:组成:血液从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的通路。作用:调节体温。此途径皮肤分布较多。
重点归纳: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证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环发生障碍,将会直接影响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组成与通路:
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而异。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微循环模式图

迂回通路:
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前毛细血管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最后汇流至微静脉。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营养通路。真毛细血管是交替开放的。安静时,骨骼肌中真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处于开放状态,运动时,真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为组织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
直捷通路:
血流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至微静脉。这条通路较直,流速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又承受较大的血流压力,故经常处于开放状态。因此这条通路的作用不是在于物质交换,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过微循环快速返回心脏。
动、静脉短路:
血流经被动脉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多分布在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血流量因素:
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的管壁主要含有平滑肌,它们的舒缩活动直接影响到微循环的血流量。
微动脉:
微动脉是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总闸门的作用,其口径决定了微循环的血流量。微动脉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内缩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加压素等的影响。当交感神经兴奋以及缩血管活性物质在血中浓度增加时,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一方面可以提高动脉血压,另一方面却减少微循环的血流量。
分闸门: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也属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它们起着分闸门的作用,它的开闭直接影响到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而该处的血流量对物质交换最为重要。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很少或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支配,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它们的舒缩活动取决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的综合作用。当局部组织代谢增强或血液供给不足时,降低、局部代谢产物堆积腺苷等和组胺增多时,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真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加,代谢产物被运定,此时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处在体液中缩血管物质的影响下,产生收缩,真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又造成上述的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血流量又增加,如此反复,在缩血管物质和局部舒血管物质的交替作用下,使真毛细血管网交替开放,这就是微循环对血流量及血流分配所做的自身调节。当某一器官的活动增强,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多,该器官的血流量增加,其原因就是局部代谢产物发挥的舒血管效应。
微静脉:
属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在微循环中,起后闸门的作用。其口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静脉回心血量。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一方面造成微循环血液淤积;另一方面使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微静脉平滑肌也受交感缩血管神经和体液中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微静脉收缩但不如微动脉明显;微静脉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也较微动脉低,但对酸性代谢产物的耐受性比微动脉大。
安静状态时,真毛细血管仅有开放,即可容纳全身血量的。可见微循环有很大的潜在容量。如果某些原因引起全身微循环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循环血量将大量的滞留在微循环内,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即可下降。因此,微循环血流量直接与整体的循环血量密切相关。它除了要保证局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实现物质交换,而且要顾及到全身的循环血量,使局部血流量与循环血量相统一。
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是通过扩散、吞饮及滤过、重吸收三种方式,其交换的速率取决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外面有一层基膜,总厚度约内皮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处存在有细微裂隙,间距约,为粘多糖类物质所填充,在其中有直径为左右的小孔,这是物质转运的途径之一。该小孔除了蛋白质难以通过外,血浆中和组织液中的水、各种晶体物质、小分子有机物均可以以扩散形式或滤过重吸收的形式自由通过。内皮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及脂溶性物质扩散的直接径路。此外,大分子物质的转运还可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吞饮作用实现。
组织液机制: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机制。
根据滤过重吸收学说,在毛细血管内存在着毛细血管血压及血浆胶体渗透压;而在组织间隙中有组织液静水压及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内外这四种因素构成了两对力量,一对是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它们是组织液的滤过力;一对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的静水压,它们是组织液的重吸收力。这两对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若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则造成组织液的生成;若有效滤过压为负值,则组织液回流入血。有效滤过压可用下式来表示:

组织液因素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维持着动态平衡,是保证血浆与组织液含量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因某种原因使动态平衡失调,将产生组织液减少脱水或组织液过多水肿的不良后果。根据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凡影响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时,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有效滤过压增大组血管收缩或静脉压升高时,也可使组织液生成增加。如右心衰,因中心静脉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结果组织液生成增加,造成组织水肿。
血浆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当血浆蛋白减少,如长期饥饿,肝病而使血浆蛋白减少或肾病引起蛋白尿血浆蛋白丢失过多,都可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过多、回流减少而造成组织水肿。
淋巴回流:
由于约组织液是经淋巴管回流入血,故当淋巴液回流受阻,如丝虫病、肿瘤压迫等因素,则受阻部位远端组织发生水肿。
毛细管通透性:
若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异常增加,致使部分血浆蛋白漏出血管,使得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其结果,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引起局部水肿。
微循环观察:
临床上,微循环观察主要是观察血液循环,它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显示。观察微循环的部位有十几个,但最常用且能代表全身微循环状态的主要是甲襞眼球结膜两个部位,其中甲襞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最好窗口。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对人体无损伤、无刺激、敏捷准确等优点,且甲襞表皮比较薄,透光性好,微血管表浅,观察方便,因此甲襞是最常用的观察微循环的部位。其检查方法:一般是检查左手无名指,如果是常用左手干活的话建议检查右手无名指。
微循环障碍 
概述:微循环障碍是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使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或减慢或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微循环畅通百病不生,微循环障碍是百病之源。健全的微循环功能是保证体内重要脏器执行正常功能的首要前提,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肿瘤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等疾病、主要是微循环障碍所致,因此微循环正常与否,是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现今的生活方式、饮食、压力、污染等都是造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和血液会逐渐衰老,功能也自然随之退化,这是造成微循环障碍内部原因。微循环发生障碍会使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导致心梗或中风等其他重大疾病。
影响:一旦人体的微循环发生障碍,其相应的组织系统或内脏器官就会受到影响而不能发挥正常功能,就容易导致人体的衰老、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疾病的发生。正常情况下,微循环血流量与人体组织、器官代谢水平适应,使人体内各器官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运行。因为人的毛细血管极细极长,而且其中的血液流速极慢,每秒只能流动毫米。在这么长的血管中,经常有杂质混浊在血液中,如胆固醇、酒精、尼古丁、药物残渣、化学残留物等,它们不但使血管壁变厚,有时经常堵塞血管,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因此,人体如果不注意保健预防,微循环很容易发生障碍,产生淤滞,新陈代谢不能正常进行,轻则造成机体功能退化,严重时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目前医学研究,人的衰老、生病都与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这是比较公认的学说。那么微循环障碍会起哪些疾病呢?神经系统:脑部发生供血不足,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养料,代谢产物不能充分顺利排除,而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重者会发生脑梗塞、中风等症。心血管系统:心脏发生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供血不足,产生胸闷、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冠心病的症状,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呼吸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则会发生胸闷、气短、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消化系统:胃是后天之根本,如果胃部微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引起胃的功能紊乱,营养吸收不良,发生胃炎、溃疡病以及其他胃部病变。内分泌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可导致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引发甲关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乳腺炎、小叶增生等;泌尿生殖系统发生微循环障碍时,导致肾炎、肾衰、女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炎、膀胱炎等。肌肉关节系统:肌肉、关节微循环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会产生全身肌肉酸痛、麻木、冰冷、四肢微血管堵塞不通,会造成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严重出现跛行,刀割样痛。颈、肩、腰、腿痛退行性病变。妇科系统:有许多妇科病均与微循环有关,如痛经、月经不调、小腹下坠感、附件炎、子宫肌瘤都与气血不通、气滞血淤有关,气滞则痛,血淤则肿。皮肤科: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微血管减少,供血、供氧不足,表现皮肤营养降低,出现皮肤弹性下降,出现松弛和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眼周过早出现鱼尾纹、眼袋等,如果注意面部皮肤保健,使用中脉帽子、眼罩均可改善上述情况。由于微循环障碍引发多种老年病:如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萎缩、老年痴呆、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肩周炎、骨刺形成骨质疏松等症,都是困扰老年人的一些常见病。


文章分页:1 
 版权所有:南京尚璞生物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苏ICP备12049715号-1